我不知道大家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来到这所大学的。欣喜?激动?抑或是还有一点极力掩饰的小小失落?一年前的时候,我也是怀着极为复杂的情绪走向这个人生里的另一个开始,可迈进学校大门的那一刻我又仿佛有一种强烈而又微妙的预感,那就是,不管发生什么,当数年之后自己回首往日之际,这里所有的喜怒哀乐也都将成为我生命里的刻骨铭心。
可是,依然有一个问题直到此时此刻都在困扰着我——我该怎样度过所谓梦寐以求的大学生活呢?梦想的狂热,现实的新奇,还有未知的神秘,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对待岁月半是蹉跎半是珍惜。然而,在这样不好不坏的日子里,有一句话却深深的震撼到了我,它就是李开复说的——I Need To Follow My Heart.
I Need To Follow My Heart,我需要遵从内心真正的选择。
这是2005年7月5日,李开复走进他老板办公室说的第一句话。而事实上,李开复一直都是按这句话来做事做人,包括他的大学生活。
11岁赴美留学的李开复似乎注定了他的与众不同,就读于世界顶尖大学,攻读学位,担任教授,随后又任职于像苹果、谷歌、微软等全球性公司,还有对“人机对弈系统”和“语音拨号”的发明。迄今为止,李开复的人生之路着实辉煌。而事实上,他的成功不是与生俱来的理所当然,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顺水推舟,他也同样经历过内心的挣扎,也曾对自己的未来有所茫然,但正是因为他对成功的正确理解,因为他追随自我的心之所向,因为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很多独到之处,所以才可以最终成为他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
上大学前,和很多人一样,李开复怀揣着梦想,而他的梦想是去哈佛法学院,他一直把学习法律并成为上层社会的律师当做他的目标,并把学习数学当做他的“后备”目标,而哈佛的这两个专业又都是全美最好的。他之所以有这样一个梦想,是因为那个笼罩着哈佛大学的光环深深吸引着他内心的小小骄傲和虚荣,毕竟进入社会主流位置是任何凡人都不能避免的俗心。不幸的是那年四月,一封拒绝信打破他的这个梦想,尽管李开复在高中时是学生会副主席,参加过很多活动,甚至还在校外建立了公司。至于他的劣势追溯到底,估计就是由于自己的SAT英语成绩太差了,只有550分。但幸运的是,多头申请的美国大学制度让李开复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
不知道在我们学校的大一新生中,有没有和李开复相似的情景,高考前梦想憧憬着一所最向往的大学,而最终却因为重重原因而来到了“略逊一筹”的这里,从而有了无法言说的失落和遗憾。这算是一种失败吗?当然不是,只不过是过高的期望没有达到而已,从人生的角度上讲,站在起点的我们,什么也没有失去,仍然可以运筹帷幄的开始新的生活。
李开复就是这样做的,因为哥伦比亚大学也是一所很好的学校,特别是它的法律系和数学系同样很有名。随后,真正的问题来临了。在法学院上了几门“政治科学”的课后,李开复发现自己对此毫无兴趣,每天都打不起精神来上课,十分苦恼。而其中有一门课实在太枯燥,基本上每堂课他都在睡觉,唯一的选择是在教室里睡还是在宿舍里睡。睡到学期过半后,李开复的平均成绩勉强够得一个C。了解到李开复的苦闷后,家人建议他转入数学系,毕竟他曾获得数学比赛全州的冠军,事实上,数学系的生活远远在他的意料之外,在那些真正为数学之谜而着迷的数学天才们面前,李开复发现自己并不痴迷于所谓的数学之美,也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数学高手。所以再一次的迷茫和困惑围绕住了他。
大学是人生的一部分,既然是属于人生,当然就少不了遇到挫折或是面对茫然。成绩的惨不忍睹所带来挫败感也许能在地转天旋的电子游戏、桥牌中得到微不足道的释放。而大学门外的网吧仿佛如同雨后春笋般成为这些失意者的避难所,好像无论何时何地,即便是三令五申,即使是在考试之前,也都可以人满为患,摩肩接踵,很是热闹。人的自制力是有限的,更何况是在极度落寞的时段,如果网络游戏可以暂缓他们内心的孤苦,谁又会拒绝得了呢。